看《南京照相館》有感:歷史的底片,不容篡改的光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19   作者:管理員   閱讀:0 次

8月15日,支部組織觀看《南京照相館》,銀幕上的燈亮又暗,我走出電影院,許久沒有說話,仿佛仍被那臺老相機“咔嚓”一聲定格在1937年的南京。影片里沒有太多血淋淋的特寫,卻用一張張照片的顯影、褪色、再顯影,把30萬亡靈的吶喊層層疊加,壓得人透不過氣。那一刻,我更深切地明白:南京大屠殺不是可以任人涂抹的“事件”,而是一段被鐵證如山的底片固定下來的歷史。任何試圖把它說成“僅數(shù)千人遇難”、任何用所謂“學術(shù)質(zhì)疑”去稀釋數(shù)字的伎倆,都是在底片上潑硫酸,想讓它永遠模糊??上?,底片一旦曝光,影像就永遠存在——30萬,是歲月也抹不去的顯影劑。  

然而為什么日本政府至今仍不肯為南京大屠殺正式謝罪,甚至年年有人去靖國神社拜鬼?從甲級戰(zhàn)犯牌位前的香火,到教科書里“進出”中國的表述,再到某些政客把侵華戰(zhàn)爭說成“解放亞洲”,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:日本右翼并不把當年的屠殺視為罪惡,而是視為“未竟之業(yè)”。沒有反省,就沒有真正的和平;沒有道歉,加害者的幽靈就始終在東亞徘徊。我們?nèi)魧Υ寺槟?,就是第二次被屠殺?/p>

狼子野心,并不會因為時間而風化。影片里有一個細節(jié):吉祥照相館里掛的鏡框被日本兵砸碎,八十年后,那些裂痕猶在。現(xiàn)實中,日本突破“專守防衛(wèi)”、建造航母化的“出云號”、在西南諸島部署導彈、鼓噪“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哪一道不是裂痕的延伸?歷史的玻璃碎了可以重鑲,國土的裂痕卻要用血去補。警惕不是仇恨,而是自衛(wèi);防范不是挑釁,而是守護。只有把防空識別區(qū)、把055大驅(qū)、把東風速遞時刻擦亮,才能把新的“裂痕”擋在國門之外。

走出影院,馬路上的太陽光亮得耀眼。80多年前,南京曾被火海映得通紅;今天,它用LED屏展示著5G、AI、國產(chǎn)大飛機。歷史與現(xiàn)實在腦海疊印:自強才是對亡靈最好的告慰。我輩若不能把這個國家建設(shè)得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強大,就愧對那些在照相館里留下最后一張全家福卻永遠等不到取片的人。鋼鐵長城,不只是導彈與航母,更是實驗室里的芯片、田地里的種子、碼頭上的吊車、課堂里的公式。我們每擰緊一顆螺絲、每寫好一行代碼、每一個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明,都是在為新的長城添一塊磚。

離開影院前,我回頭望了一眼影院海報上那些人的照片,他們沉默而凝重,卻仿佛在問: 

“我們勝利了嗎?”

多想告訴他們:“我們勝利了,再過幾天就是我們抗戰(zhàn)80周年的紀念日,這盛世如你們所愿!” 

(桑立)